
接下来,为您介绍“粮商、布商”。
明初的“开中法”使粮食成为商人最早的经营商品。为了节省往边镇运输粮食的费用,山西商人或在边镇购粮换引,或雇人到边镇种粮,再收粮换引。清廷六次平定准噶尔战争,皆由晋商承担粮草供给。介休范家堪称当时山西粮商巨擘;祁县乔家、介休冀家也为清廷供应粮草做过很大贡献。
上边左侧两张图为光绪年间合伙经营粮食的合同。
一张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范庆余堂等三家合伙在孝义西部重镇兑九峪镇开设庆升公粮行的合同。
另一张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永盛堂、三义堂等7家在交邑(今交城)沙河街开设面店的合同。
这两张合同均包含了合伙人、项目、资金、钱股、身股、账期、中人及立合同时间等内容,且盖了押款章,行文规范,信用度极高。
棉布作为生活必需品,市场空间很大,但长城以北地区气候寒冷,不宜种棉。因中原北方多产棉,华南善织布,明清晋商遂不辞劳苦往南方贩棉,然后回购布匹,再贩到边关以及蒙俄地区销售,两边获利,逐渐在“南布北运”中处于垄断地位。从此,中俄边境形成了很大的布匹市场。清嘉庆五年(1800)之前,布匹的地位非常重要,不仅占到中俄贸易额的2/3,而且一度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发挥着等价物的作用。
版面中间两张图分别为合伙开办布庄生意的合同。
一张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5家晋商合伙在五台县东冶镇东街开设布庄的合同。
另一张是光绪十九年(1893)12家晋商合伙在交邑东关开设洪盛昌记花布店的合同。
最下边是,庚戌年即宣统二年(1910)九月一位胡姓布商记录的“各路布码目”折子。仅此一折就有54种布。其中包含的内容为价格、产地、布品名称。价格是用苏州码表示的。
右侧图一是,协同庆内院的“棲蠡处”。协同庆是榆次王家、平遥米家于咸丰六年联合创办的票号,是平遥规模最大的票庄院落。“棲蠡处”是接待大堂,以范蠡的名字来命名,表明晋商素以范蠡“致富为民”的风范为榜样。楹联内容为:协力效陶朱棹柯泛湖皆学问,同心继端木边骑结驷即经纶。
另外两个图分别是大同镇蒙汉互市点——平集堡和守口堡。
上一篇:经营之《茶商盐商》
下一篇:经营之《典当商》